真正的包公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的包公山上。
包拯,字希仲,北宋大名鼎鼎的,曾任翰林学士、提举太常、知州等职。其以其廉洁公正、明察秋毫的执法形象深入人心,更被尊为“包青天”。
关于包公的陵墓却有种种说法,三个地方都传说着是包公的葬地。其中,浙江的绍兴说法最为流传,因其有一个“包公墓”和一个“包公祠”,也是因为浙江是包公的发迹地之一,包公公正吏治,深得人民爱戴。而以这种地位获得立象的,即使在古代,也不乏极为奢华的陵墓。
据考证,绍兴的包公墓是后人为了纪念包公而建造的,而真正的包公墓其实并不在绍兴市内。而是在嵊州市的包公山上。事实上,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就有“包龙王之墓奉祀于南箕山”的记载。社会上也有许多关于包公墓的记载和传说,其中嵊州的版本也很多,但是他们几乎都是指向一个地方:包公墓就在包公山上。
包公山位于嵊州城南约三十公里,有“龙王庙”和“包公墓”,是一个很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据说,包公墓原来是个很小的茔地,里面并没有墓床或墓志铭,只是有一堆几乎烧完的纸钱,里面还有一些土。后来,在当地人的支持下,墓园得以重新修建,更加宏大,尊重地缅怀包公。
包公墓不仅是对这位朝廷名官的纪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证。它向人们阐明了正义、清廉和法治的重要性,使人们更能够感觉到一个高尚的人物死后所造福的人民是多么感激和尊敬他。
包公墓的真正所在地是绍兴嵊州市的包公山,尽管在浙江的绍兴市也有“包公墓”和“包公祠”,但它们实际上是由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朝廷名官而建造的。包公墓的存在,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对人们怀念包公这位朝廷名官的纪念,也是对在正义、清廉和法治建设方面不懈努力的人们的一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