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一个故事。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贾宝玉,他满脑子的思想都是玩乐,不思进取,不思考虑终身大事。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

故事开始,贾府中有一天大雨倾盆,贾母和其他人都在家中等待雨停。贾宝玉无聊,便无精打采地坐在一旁。这时婆婆梳妆完毕,告诉所有人可以起身了,突然问起宝玉:"你在想什么?" 宝玉却说:"我不想事情,我正在想蜀山。" 在场的所有人都很不解宝玉的思维模式,贾母听了之后非常着急,认为宝玉无所事事,需要教育矫正。

随后,宝玉的学习成绩不尽人意,他更是败兴地表现出不思进取的态度。贾母认为宝玉最缺乏的是父母的责任感和学业上的努力,要宝玉认真做人和学习。但是,宝玉仍然喜欢玩乐,并且在书房中放下书本,外出寻找同伴。对此,贾母对宝玉表示失望,认为宝玉没有责任感和学习动力。而宝玉却坚信自己的生命不能只是浅薄的学术上的知识,也要有生活的感觉和体验。他认为一个人需要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从而才会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

尽管乐不思蜀这个故事表达了一个人在感性追求和理性思考之间的矛盾,但是贾宝玉的人物形象,也被大量讨论和解析。他是一个叛逆的孩子,一心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欲望,却往往忽略了别人的想法和期待。他有一颗崇高的艺术情怀,却因为追求艺术和美感而失去了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尽管乐不思蜀是一个讽刺性质的故事,但是它也引发了更深刻的人性思考。

《三国演义》中,“乐不思蜀”是一个著名的典故,与其相关的主人公有刘备和蒋干两位人物。其中,乐不思蜀被形容为在心情舒畅、欢快的情况下,对于生活、事业等方面产生的问题感到漠不关心、无所谓,展现出了轻浮、不负责任的态度。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者。刘备初到益州的时候,身边毫无名将,只有自己和刘禅,甚至连一件好*器都没有。当时的益州知府刘璋急忙派人前来接待,恭迎他当上“益州牧”,但是刘备却对此毫不关心,整日游山玩水,尽情享受着益州的美景和闲逸日子。

乐不思蜀不仅体现在刘备平静安逸的日子里,也体现在他多次拿了墨宝授予贤者的时候,却不想到用人的实际作用上。例如,拿到了诸葛亮的墨宝之后,他除了大言不惭的把自己说的多么高尚、多么富有同情心和礼仪感,其实对于他和的人的角色定位并没有做到清晰,让诸葛亮一度感到迷惑。

另一个典故的主人公是蒋干,这个人与刘备比较相反,蒋干胸有城府,精于阴谋诡计,眼光敏锐,但他也表现出轻浮无责任的乐不思蜀态度。他出现在石亭之战中,向刘备献计之后,与同僚一同醉酒,醒来后却因为自己“醉酒闯祸”而惊恐不已,提心吊胆。

“乐不思蜀”这一典故在《三国演义》中体现了人性中的缺陷和道德信念的缺失。过于轻浮、漠视现实问题和责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将会带来极大的阻碍。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益,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